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北京文化(000802.SZ)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显著的营收与利润背离态势。报告期内,这家公司营业收入1.5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944.24%,创下历史性增长纪录。不过,在收入端暴增同时,利润端却深度承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610.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2.44亿元,同比下滑576.57%。
这种“营收激增1944.24%”与“净利润恶化610.29%”的极端反差,凸显了北京文化当前业务模式中成本失控与盈利机制缺失的深层危机。
收入增长与利润背离之谜
界面新闻从收入来源分析,北京文化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激增主要源于电影业务的贡献,特别是主控项目《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第二部》)的票房分账收入。该片于2025年1月29日公映,其收入确认直接推动公司上半年营收实现1944.24% 的同比增幅。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封神第二部》以12.38亿元票房位列春节档第三名,但其累计票房表现仍低于市场预期。核心原因在于同期竞争对手的强势表现:《哪吒之魔童闹海》 创下154亿元的国产影史票房新纪录;《唐探1900》 亦收获36亿元票房。
数据来源:猫眼、界面新闻研究部
猫眼日票房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月份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着票房高位震荡的趋势,而《封神第二部》票房情况却出现了单边下行,这与市场口碑以及院线排片密切相关。界面新闻记者咨询了万达影城南丰城店春节期间各大影片的排片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封神2和哪吒2上映初期排片量均在2成左右,随着市场口碑发酵,哪吒2的排片量逐步升至5成,而封神2掉至不足1成。”排片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票房走势,这也是为何《封神第二部》的票房表现不及片方预期的解释。
《封神第二部》票房未达预期,其重资产投入模式成为北京文化巨额亏损的关键诱因。公司主投主控的《封神第二部》采用高投入制作模式,特效成本、演员片酬及宣发费用居高不下,营业成本同比暴涨250.8倍至3.5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084.52%,远超收入增速。成本增速达到收入增速的近13倍,直接吞噬了收入增长带来的潜在利润。当票房不及预期时,成本无法收回,导致毛利率跌至-126.14%,同比下滑207.78个百分点。其中电影分部的毛利率更是低至-172.42%,同比下滑252.5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猫眼、界面新闻研究部
北京文化报告期内出现的-126.14%毛利率在影视行业并不常见。造成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来自成本结构缺陷。北京文化营业成本同比增幅(25084.52%)远超收入增幅(1944.24%)。这可能源于前期预付的高额制作费在项目上映后集中结转,而收入未达预期导致的成本沉没。其二就是来自收入确认。根据票房分账规则,一般而言制片方通常只能获得总票房的约35-40%。若最终分账收入低于累计成本,便会出现项目级亏损。
界面新闻记者就《封神第二部》的票房分账相关疑问采访了北京文化证券事务部负责人,该人士表示:“封神2具体分账情况为公司机密不方便透露,详情可参见猫眼数据。”从猫眼数据可以获悉,封神2的片方分账比例为38.57%,一共可以分得4.25亿元票房收入,然而半年报显示北京文化电影业务收入仅为1.15亿元。由此可知,在多次转让封神电影投资份额后,目前北京文化在《封神第二部》的持有投资份额仅占比27%,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在其取得12.27亿票房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却依然亏损。
连续亏损的困局根源在哪?
WIND数据显示,北京文化已陷入连续亏损的恶性循环,自2019年至今累计亏损近37亿元,净资产仅剩8.31亿元。
数据来源:WIND、界面新闻研究部
上半年北京文化亏损加剧,表面看源于《封神第二部》票房不及预期,但本质暴露的是公司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首先,单一片源依赖症-即抗风险能力缺失。公司业绩高度依赖《封神》等单一大片的成败。这种“爆款驱动”模式缺乏多元收入结构与风险对冲机制,导致当《封神第二部》未能复制前作成功时,公司整体财务体系迅速承压崩坏。其次,北京文化的商业模式缺陷:现金流造血功能衰竭。公司采用的高投入、高风险电影投资模式,未能配套建立剧集分账、艺人经纪等稳定现金流业务作为缓冲。长期亏损下,流动性危机已然显现,当前0.77的流动比率意味着公司面临短期偿债压力。若新项目无法产生足够现金流,可能引发债务连锁反应。虽然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6645.66万元,同比改善(主要因票房回款),但持续性存疑。最后,项目投资恶性循环:融资能力与质量的双重困局。高投入制作模式需持续融资支持,但融资能力又受业绩恶化和资产负债率制约,可能导致项目中断或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将进入一个“融资难→项目质效降低→票房失利→业绩恶化→融资更难” 的负向循环,最终使财务复苏陷入僵局。
预期博弈无法长存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北京文化上半年财务表现疲弱,公司股价近期却呈现显著背离基本面的强势行情——单周涨幅接近25%。
北京文化短期的股价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丰富的项目储备和市场的预期博弈,但长期而言,公司价值终需回归基本面锚点,即持续盈利能力与商业模式的实质改善。
当前市场对北京文化的预期聚焦于三大核心维度,首先是系列电影长尾价值。尽管《封神第二部》票房未达预期,但公司持续推进《封神第三部》制作,市场预期该系列或通过多部曲协同效应实现长线收益回收。
其次,项目储备的短期催化。北京文化参投影片《南京照相馆》已于7月25日上映,《东极岛》则定档8月8日。储备矩阵包括《愤怒的老虎》《年会不能停2》《火星计划》《欢迎来龙餐馆》《用武之地》等项目的梯度化布局,构成未来1-2年内容供给线。
此外,IP价值的重估也是市场预期之一。版权保护立法若落地,将显著改善影视行业盈利环境。在版权保护强化背景下,北京文化拥有的影视IP库存在价值重估空间,特别是在衍生品开发、文旅融合等“电影+”产业链拓展方面具有潜力。
综合上述三大预期可见,北京文化近期股价异动实质是资本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预期下的估值博弈,而非基本面实质性改善。在版权保护强化与影视工业化升级的产业变革窗口期,北京文化持有的IP资产库及制片经验仍具战略价值,但该价值的释放必须以解决短期生存危机为前提。
2025年下半年,北京文化将面临生死时速的转型窗口。短期看《东极岛》及暑期档表现将决定全年业绩底部。其他的储备项目如《封神第三部》《年会不能停2》目前处于制作期,票房表现将决定公司未来业绩走向。长期来看则是模式重构。能否通过剧集分账、艺人经纪、影视文旅融合等抗周期现金流业务,降低对单片票房的依赖,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唯有实现这些基本面端的实质性修复,方能为股价提供长期估值支撑。
北京文化目前业绩呈现的“营收虚增、实质亏损”特征若无法解决,则可能滑向退市深渊。这场悬崖边的舞蹈,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智慧,也考验着资本市场的耐心极限。